2012国家级课题系列专访之八:计算机学院程艳博士访谈录

发布时间: 2012-11-15 浏览次数: 960

撼须眉,两度折桂;敢挑战,厚积薄发
                                                                                                   
                                                                                                             ——计算机学院程艳博士访谈录
 
        明媚的笑脸,爽朗的笑声,靓丽的身影,让人忍不住想要认识这个真诚、开朗、热情的工科博士,探究她是如何把世界上最特别的事——做自己,演绎得如此生动。10月17日上午十点在位于先骕楼的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党员服务站里,记者见到了程艳——一个酷爱逛街、上网和踏青的年轻女博士。
                                                 
                                                      弃职读博,只为挑战自己
 
      原本在一所高职高专院校担任中层干部的程艳并不满足于眼前的稳定,选择用读博实现自己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当时主要从事计算机教学和系里的一些管理工作,也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就萌生一种出去走走的想法。工作之余多翻了一些书,后来考上同济”。因为和原学校的感情深厚,程艳起初并不愿就此离开,“开始我只想读个在职的,后来发现读博其实是高压之下挺苦的差事,经过长时间的思想斗争才下定决心放掉工作一心攻博,挂着工作很难沉下心到学术里面去。”三年不到,程艳顺利毕业,对一个工科的博士生来说,这是“火箭”的速度。
回想这段经历,程艳坦言从“系领导”到“学生”的角色落差让自己几经徘徊,一度患得患失,“有时想想,如果不出来读这个博可能还更好,本来生活得好好的,也不知图啥。当时问过自己,以后会不会后悔?可能因为我是一个喜欢挑战自我的人,走上了科研这条路就无法回头,要干就得干好它。”
 
                                                    离不开的是教育,放不下的是学生
 
        翻开程艳的简历,“人工智能”是其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所谓“人工智能”是研究和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兴的技术科学,机器人便是这一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在她看来,“人工智能使计算机向人类智慧的不断逼近,但永远不会超过人类智慧,因此,人工智能永远不会过时。”
兼具高校教学经验和计算机理论功底的程艳从一开始便对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做的是交叉学科的研究,这其中有机结合了心理测量学、认知诊断、系统动力学、控制理论、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应用背景则跟教育相关,之所以选择它,对教育系统比较熟悉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放不下对学生的感情”。
正是在这种情感的支配下,程艳近年来苦心科研,成果颇丰: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10余篇, EI检索6篇)。两次在全球智能自动化会议宣读论文,一次全国博士生学术优秀论文奖,主编计算机类教材三部,主持国家级课题项目两个、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省级课题多项,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今年,程艳更是凭借《面向虚拟学习社区的兴趣驱动的个性化学习模式研究》课题再度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谈到今年立项课题的初衷、意义和目的,程艳表示,“课题的核心是将教育心理学与网络行为相结合,借助网络计算机技术,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动力学分析,使学习者能认知自己的兴趣并在兴趣的指引下进行个性化学习,教学者也能在兴趣驱动下进行个性化教学。有效提高教与学的效率。”“面向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行为动力学分析也为人类行为非泊松特性提供实证研究案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
     
                                                   出好主意、打好基础、摆好心态
 
       来师大不到三年的程艳阅历却不少。作为过来人的她,对申报基金有着一番领悟。幸运背后总有必然,“首先有好的idea、其次是好的基础,最后是好的心态。”“好的idea是一种基于厚积薄发的灵感,好底子则来自日积月累:一方面要广泛阅读文献,拓宽专业视野;另一方面要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问题。”
填写申报书是申报的最后一步,前面做好了,这一环节便水到渠成。但因为要抽出精力分给家庭,每次打算早动手的她都是在最后截稿前才赶工完成。“我也听过学校科研处和博士联谊会组织的申报经验交流,专家们都说要提早作准备。我何尝不想早动手?但我是要管家管孩子的人,所以总是快到临头了才不分昼夜的赶,掐着指头算最后期限,每次都赶得很紧张。所幸是都中了,也算是值得。”“我觉得写本子的过程就是一个快乐与痛苦交织的过程,申报既是脑力也是体力的很大消耗。”
                                                
                                                乐观、坦然、倔强拼凑起属于她的个性
 
        在回答“计算机的内部结构与原理与人心哪个更复杂?”的提问时,程艳坦言是“人心”,并暗示不喜欢在这方面费心琢磨,“我更愿意把精力都留给我的孩子、家庭当然还有学术”“尽管科研难离苦闷,却也简单的。不论工作生活,我都是个信奉简单的人。”
朋友眼中的程艳是“乐观、坦然、倔强”的。上述三点她自己也颇为认同,“尤其是倔强,我觉得我是一个不拘小节、不爱计较的人,但我认定的事那就死倔死倔了。我也确是乐观开朗的,也一向崇尚坦坦荡荡做人。我说话也最不绕弯子,总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熟悉的还不一定习惯得了,熟悉的就会谅解我的率直。”
 
                                                    一个行走在科研路上的“朋友、爱人、母亲”
 
       一个喜欢逛街、上网和踏青的年轻女性,你也许很难把她和一个计算机博士联系起来,而程艳却正是这样一个人。“以苦为乐,苦中作乐。尽情享受每一个角色”程艳对记者说道。走上科研道路以后,程艳的生活不论是方式还是内容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往常去逛时装店,和朋友小聚,现在少得多了”“这些习惯渐渐被网购取代。现在大部分时间面对电脑屏幕,偶尔上一次街就会大包小包把一个季度的生活用品全拎回来。”程艳的爱人是做企业的,两口子都属于事业心较重的人。但在她看来,家庭的琐事对女方的牵制显然更多,“零星的家务活和照顾孩子,已经把时间碎片化。像我这样又特别恋家顾家的人,要兼顾自己的事业,其实比男性更难。”尽管如此,秉着“海绵挤水”精神的程艳将家庭的责任和重担内化为前行的动力,交出了一份份不让须眉的答卷。人到中年,不少人都肩负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双重重任。在这个乐观的女强人眼中,也有着自己的期待,“希望自己能把每一个角色都做好,但精力有限,目前我只希望既能做一个尽职的妈妈,又能做为一名优秀的教学科研工作者。”(江西师范大学博士联谊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