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文化计算南昌论坛在我校成功召开,此次论坛由江西师范大学联合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和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江西师范大学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可视化与可视分析专委会和和中国计算机学会南昌会员活动中心(CCF南昌)承办、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南昌分中心(HIST-NC)协办。论坛聚焦文化遗产保护、历史传承、文旅产业等领域,探索文化数据的创新应用与深度计算,邀请了来自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古典文献学、历史学、地理学和旅游管理等多学科领域的顶尖学者,以及出版等相关行业的从业者,分享他们在文化计算领域研究与实践中的最新成果。

论坛合影
校党委副书记汪洋教授出席论坛开幕式并代表学校致辞。他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历史沿革及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代表学校对参会代们表示热烈欢迎,同时希望与会专家继续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支持与帮助。随后,论坛主席、北京大学袁晓如研究员简要介绍了论坛的背景、主题和意义,并对学校为承办此次论坛所做的精心筹备和辛勤付出表示肯定。
论坛共分为开幕式、主题报告、圆桌论坛和闭门会议四个环节,上午的开幕式和主题报告由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曹远龙院长主持。

我校党委副书记汪洋教授致欢迎辞

论坛主席、北京大学袁晓如研究员致辞
主题报告环节,多位资深学者围绕文化计算这个主题分享了各自的工作。我校地理与环境学院院长林珲教授报告了《地图语言的发展与文化计算》,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北京大学智能学院袁晓如研究员报告了《解构与再织:基于数据的历史时空知识重构与可视化》,北京大学中文系杨海峥教授报告了《智能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华南理工大学二级教授金连文教授报告了《古籍文化遗产的视觉-语言理解:从光学文字识别到大语言模型》,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王涛教授报告了《如何定性评价大语言模型的历史研究能力?》。

我校地理与环境学院院长林珲教授报告《地图语言的发展与文化计算》

北京大学智能学院袁晓如研究员报告《解构与再织:基于数据的历史时空知识重构与可视化》

北京大学中文系杨海峥教授报告《智能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古典文献学》

华南理工大学金连文教授报告《古籍文化遗产的视觉-语言理解:从光学文字识别到大语言模型》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王涛教授报告《如何定性评价大语言模型的历史研究能力?》
圆桌论坛环节由袁晓如研究员主持。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高原教授、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陈静副教授、我校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左家莉副教授、我校地理与环境学院吴建华教授和华中师范大学毛溪副教授,分别分享了各自对文化计算定义的认识、相关的研究工作以及在交叉领域研究上的成功经验。

圆桌论坛环节
下午的闭门会议环节由我校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左家莉副教授主持。我校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王明文教授、地理与环境学院吴建华教授和曾丽副教授和与会的专家一起论证了在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成立相关学术分支机构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我校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王明文教授在闭门会议上发言
会后,专家们在院党委书记胡弢和院长曹远龙的热情邀请下,由我校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王明文教授陪同,走访了学院。专家们饶有兴致地参观了学院的文化墙,对学院的文化建设、科研及育人成果予以了肯定。

专家走访我校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中国悠久的历史进程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大力推进文化数字化、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已成为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同时也是增强国家文化自信、优化文化服务和创新文化产品供给的重要基础。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之下,关于“文化如何计算,及其计算的意义”这一问题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与深远意义。此次论坛的成功召开不仅彰显了我校在交叉研究领域的持续探索与创新,也标志着学校在相关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